对于现代人而言,“胖”这一个字的杀伤力实在过于强大,一旦遭遇与之搭边的形容词,就不免产生心惊肉跳的感觉,更有甚者,于午夜梦回之时“胖”醒,只因梦境中被人指责身体过于肥胖。
传统文化中,立秋当日会有“贴秋膘”的习俗,初次听到这种说法,素素的内心是拒绝的。本就深陷美食与体态之间苦苦挣扎,为何还要用这种习俗来增添几坨肉肉呢?但是真正把“贴秋膘”里面的道理搞懂之后,才知道单纯追求瘦,并不一定会美,顺应自然的变化,可以令人既健康,又美丽。
贴秋膘探秘
到底什么是“贴秋膘”呢?著名作家汪曾祺在《贴秋膘》一文中写道:
人到夏天,没有什么胃口,饭食清淡简单,芝麻酱面(过水,抓一把黄瓜丝,浇点花椒油);烙两张葱花饼,熬点绿豆稀粥……两三个月下来,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。秋风一起,胃口大开,想吃点好的,增加一点营养,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,北方人谓之“贴秋膘”。
这段文字中描述了人的胃口在不同季节所产生的变化:夏天食欲减退,秋天食欲恢复。从中医的角度上讲,春夏季节是消耗人体储存的能量的时候,尤其是夏天,外界气温炎热,体内脏腑的阳气反而偏弱,使得肠胃的消化能力变弱,食欲减退;而一到秋天,天气逐渐转凉,脏腑中的阳气逐渐恢复,人们的胃口就逐渐恢复了。
渴了就应该喝水,饿了就应该吃点东西。随着秋天的到来,人们的胃口增加,顺应自然规律的做法就应该是多吃一点儿东西进补。让人体增加一些 “膘”。“膘”相当于人体的皮下脂肪,古代汉语中也称为“肤”,这个时候增加一些皮下脂肪,还可以为冬天防寒保暖做准备。
为什么要贴秋膘?
说来说去,“贴秋膘”还是在长肉啊!那么为什么还要去做这件事呢?
其实古代有一个形容美女的词叫做“肤如凝脂”,意思是形容人的皮肤像凝固的油脂一样润泽、吹弹可破,这种润泽皮肤的物质基础就是皮下脂肪足够充盈。而“肤如凝脂”的反义词则是“鹤发鸡皮”,当人体的皮下脂肪不那么充足的时候,皮肤就会变得松弛,产生皱纹。
我们身边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小伙伴:她们不吃或少吃主食,大量摄入蔬菜和水果。这种打破了膳食均衡的饮食结构容易产生消化不良、腹痛腹泻、月经不调的症状,不仅达不到纤体美型的目的,还可能付出健康的代价。
所以说,“贴秋膘”并不是一味地长肉,而是在恰当的时间里令皮下脂肪更充盈,使身体更健康。
贴秋膘的秘方
在了解了为什么要贴秋膘之后,大家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,想要去饱餐一顿肉食了呢?别着急,肉与肉也是不一样的。在中医经典《伤寒论》中,记载着一个滋阴润燥的方子:
第310条:少阴病,下利、咽痛、胸满、心烦,猪肤汤主之。
猪肤一斤
上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滓,加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熬香,和令相得,温分六服。
其中的“猪肤”指的就是带着皮下脂肪的猪皮。在日常保健当中,没有必要照搬着古书中的方药来进补,只需要掌握其中的原则——猪肤,也就是猪的脂肪,有着非常好的滋阴效果,就可以了。老一辈人常常会买一些猪的肥肉熬成猪油备在家中,做出来的饭菜既香甜可口,还能够滋润皮肤。
所以说,在秋季进补的时候,平时皮肤就比较干燥的人可以吃一些猪油拌饭,如果不喜欢猪油的味道,也可以吃一些涮肉,尤其是羊尾巴、猪尾巴等,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滋养作用。
当然,虽然说需要适当“贴秋膘”,却也不能贴得太过了。千万不要以“贴秋膘”为名去胡吃海塞,这样不仅不能达成润泽肌肤的目的,反而会使健康受损,使身材走形哦!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