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搜索

精选产品

产品 资讯 方太影像
个结果
更多加载
已经到底啦~

加载中...

52

7

用微信扫码二维码

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
且将人间烟火气,用心慢慢写成诗

 “李家有女,人称子柒”。近几年,“李子柒”三个字已成为一种象征,一种诗意生活的象征。

 

在她的镜头里,她和奶奶靠山而居,自给自足,怡然自得:春来落花,她骑着马去山中采一篮辛夷,或成糕点,或作装饰;夏日藕香,她涉水而去,莲花仿若她的裙摆,藕粉变成她手中美食;秋霜已冷,她养蚕抽丝,纺织成棉,留住一丝温暖;冬雪纷飞,她踏雪寻梅,围炉煮火,闲话家常……

 

镜头里,她时而着古风长裙,随风飘扬,时而妆容精致,巧笑嫣然,时而手起刀落,潇洒畅意。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沾染着烟火气,又充满了诗情画意,只觉她已活在画里,在诗里……

 

美食博主如过江之鲫,为何唯独李子柒会被大家如此推崇?究其原因,不过“用心”二字。生活是一面镜子,她诗意的生活,折射出的恰好是她那颗认真生活、慢慢享受的一份真心。用心感受,用心劳动,用心制作,将那份情意慢慢倾注入各种食材和物品,怎会不令人感动,不令人神往呢?

 

其实,这些理念早已渗透于千百年前古人的点滴生活。我们先向古人取取经,用心生活,慢慢享受,或静或动,全都由你取舍。

 

静心——寄情山水间

 

当人静下来的时候,闭目细听,用心感受,身体便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,感官便会无限扩张,得到比平日多倍的享受。

 

陶渊明隐居田园以后,在田亩之间徜徉,在山水之间沉醉,“既窈窕以寻壑,亦崎岖而经丘。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,”就像樊笼里的囚鸟获得了自由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”就连种田、除草,也是与土地的亲密接触,无限轻松自在。

 

王维隐居终南山,在寂静无人的山里,似乎可以感觉到桂花自开自落的声息,于是,有了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”; 他的目光所及,看得到更浓郁的绿色,浓得仿佛要润湿了人的衣裳,于是他说“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” “坐看苍苔色,欲上人衣来”;当无路可走的时候,他也能找到自己的心,得一方闲适安宁,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。

 

就算偶尔兴起,去拜访两三故人,结果其实并不重要,他已用心饱览了山涧景色,足够愉悦,也相当满足。刘长卿便是如此,他在《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》中说“一路经行处,莓苔见履痕。白云依静渚,春草闭闲门。过雨看松色,随山到水源。溪花与禅意,相对亦忘言。”

 

 

爱心——亲近小动物

 

草木有心,动物有情。亲近动物的时候,我们的心变得柔软,变得灵动,感受到的美好也有爱心的形状,独一无二。

 

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出缠绵悱恻的《长恨歌》,也能写得出接地气的宠物诗。《犬鸢》中的“鸢饱凌风飞,犬暖向日眠。腹舒稳贴地,翅凝高摩天。”是不是也极其贴切地写出了汪星人吃饱喝足瘫在地上,晒着太阳的惬意神情,此时的大诗人的嘴角相必也是满含着笑意的。

 

说起著名诗人陆游时,除了想到他与唐婉的绯闻旧事,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爱国赤诚。殊不知,他是一个非常称职的“猫奴”。他被调职,赋闲在家时,曾写过两首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,一首写报国之心,“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”,另一首却风格大变,“溪柴火软蛮毡暖,我与狸奴不出门”,随意坐在毡子上,围着柴火,撸着猫,窗外的风雨再大都变得不值一提了。原来,这样一个昂藏七尺的男儿,也有温暖而有情趣的一面。

 

宋代诗人林逋,曾写出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”这样空灵、飘逸的诗句,可他年纪轻轻就归隐林泉,终身未娶,而是以梅、鹤为伴。他是个地地道道的“鹤迷”,鹤俨然是他的妻子,亦是一家之主。他常常撑一支长篙划船出游,有客人来了,门童就纵鹤放飞,林逋看见了鹤就赶紧泛舟归来。那一幅灵动默契的画面,定格住他的美好时光。

 

耐心——发现儿童的美

 

我们时常亲切地称呼孩子为“熊孩子”,“神兽””“讨债鬼”,常常因为他们调皮、辅导他们作业而焦头烂额、暴跳如雷。但用心观察后会发现,孩子们的调皮其实另有一番可爱。

 

“蓬头稚子学垂纶,侧坐莓苔草映身。”“蓬头垢面的小孩子学着大人的模样钓鱼,正襟危坐,有模有样,不是也很可爱吗?“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” “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。”是不是像极了郊外空旷的地方上追着跑着、喊着笑着的小学生。牧牛归来的孩子随意坐在牛背上,一点也不怕高,不怕摔,甚至不怕别人笑话他,拿起笛子就胡乱吹起来,正是“牧童归去横牛背,短笛无腔信口吹。”

 

辛弃疾被贬谪江西时,信步游走,看到了农家生活中最令人艳羡的场面“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”能有这样安逸、童趣的生活,才是最值得追求和享受的。

 

 

倾心——培养一个爱好

 

人生在世,几多趁意。当人的情绪找不到宣泄的出口,便亟需一事一物来寄放自己的心,或焚香听琴,或弈棋作画,或斗茶饮酒,或觅食寻味……给心一处安歇的地方,惬意的感觉自然徐徐而来。

 

焚香。古人的慢生活,常常被香气氤氲出最好的模样。炉中烟一缕一缕袅袅而升,倏忽攒聚,又慢慢散开,在静室里化成一缕缱绻。

 

明代著名才子冒辟疆和秦淮佳丽董小宛婚后的日子堪比神仙眷侣。午后,他们静坐香阁,细品名香,有的是宫廷流出,有的是专家特供,还有的是费心搜集来的珍贵原料。董小宛对此事格外用心,亲力亲为,指导监督丫鬟进行加工,搭配他们的生活制成燃香。寒夜小室,红烛高照,帐帏四垂,大小不等的香炉袅袅而升,绕室而香,“历半夜,一香凝然,不焦不竭,郁勃氤氲,纯是糖结。热香间有梅英半舒,荷鹅梨蜜脾之气,静参鼻观。”琐碎生活里的缱绻柔情,皆化在这一室静寂里了。

 

品茶。唐代诗人卢仝不仅饮茶成痴,还专门写一首《七碗茶诗》描写了饮茶的各种好处。在寂静无人的午后,关闭柴门,独自煎茶品尝,茶汤明亮清澈,精华浮于碗面。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,吹也吹不散,让人神思朦胧,飘飘欲仙,“蓬莱山,在何处?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。”

 

李清照和赵明诚“赌书泼茶”的故事,则为婚后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趣味。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都喜好读书藏书,每次饭后一起烹茶品味的时候,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。一人问某典故出自何书何卷何处,对方答对先喝,赢的往往是李清照,却往往因为太过开心,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。一时间,茶香盈室,笑声满屋。

 

乐器。或琵琶,或箜篌,或古琴,或长笛……只要你喜欢,只要你用心投入,丝竹之乐可以拨动你紧绷的神经,让你的心变得澄澈,让你的耳朵得到满足。

 

唐宋文人极其钟爱琵琶,有了它,文人的灵感便汹涌而来。王翰著名的《凉州词》中有: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”这样精妙的句子,王昌龄写出了《从军行》:“琵琶起舞换新声,总是关山离别情。撩乱边愁听不尽,高高秋月照长城。”白居易因为邂逅了琵琶女,在她“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”的乐曲声中,演绎了一出荡气回肠的《琵琶行》。

 

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蔡邕精通吹笛,在经过会稽县柯亭(高迁亭)时,看到那屋顶东面第十六根用竹做的椽子,觉得是笛子的好材料,便取了下来做成笛子,吹起来果然音色优美,非同凡响。后人便把好笛子成为“柯亭笛”或“科笛”。李贺《李凭箜篌引》中 形容箜篌的声音“昆山玉碎凤凰叫,芙蓉泣露香兰笑”,神奇而迷人。

 

美食。古人以美食作为爱好的人,最享盛名的便是苏轼。他一路颠簸,多次贬官,但每到一个地方,除了旷达乐观地面对人生的失意,他最用心的事情竟然是食材开发。初到黄州,行李还没放下,闻到美味的鱼和山间的笋,便做了竹笋炖鱼。当时黄州猪肉便宜,当地人却不会做,他便发明了大名鼎鼎的“东坡肉”——“净洗铛,少着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”。东坡肉的香糯满口还在回味,他又被贬至瘴气笼罩、环境恶劣的惠州,可他没有抱怨,反而深深爱上了那里的荔枝,发出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感慨。

 

西晋名士张翰为了吃上一口家乡的独特菜肴——鲈鱼脍,毅然放弃高官厚禄,洒脱地辞官返乡;写出《湖心亭看雪》那样情趣盎然小品的张岱,在吃上也很有讲究,他最喜欢吃各地的特产,但是不合时宜的不吃,不是上佳的食物不吃;清代的大才子袁枚年纪轻轻便辞官归江宁,致力于发掘美食,并留下著名的《随园食单》,以飨后人……

 

世界那么大,爱好并不难找,有人喜欢绘画,有人偏爱书法,有人沉迷雕刻,还有人爱做针线。如果实在没有爱好,坐着发发呆、放空自己也是好的,清代诗人高简在《静坐啜茶香》 中这样说:“幽人静坐闲无事,但觉山中夏日长”,唐代诗人齐己笔下“日月更无闲里过,风骚时有静中来”也更显静谧美好!

 

细细观之,古人的诗意生活也并非天降,而是需要去经营,需要用一颗热情的、积极的、充满期待的心,去寻觅,去驻足,去留意,收获自己的一份惬意与满足。

 

[作者:玉宛苏]

收藏(

52

)
点赞(

7

)